- 2017-2-13 19:17 发布
- 浏览 1033 次
- 下载 0 次
我爰这土地
9.9
分
-
大小: 611.88 KB价格: 2 元更新时间: 2019-03-14
资源简介
【格式】PDF
【页数】14
【作词】艾青
【作曲】陆在易
【分类】艺术歌曲
【调号】降G-A-降G
【类型】五线谱,钢琴伴奏谱,正谱
艾青(1910-1996),现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1928年人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1935年出狱,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我爱这土地》一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词作者艾青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随后,陆在易为该诗谱曲。
起始两句“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表明诗人对土地的热爱已到了不知道如何用人类语言进行表达的地步。于是,他只能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情感。在诗人看来,简单朴素的往往是最真诚热烈的。“撕哑的喉咙”本来是不能歌唱,但是为了表达对土地的热爱,即使是“嘶哑的喉咙”仍然要唱出这满腔的热情,这是“爱”的总纲,也是作品的主题。这句歌词在作品中出现四次,分别在不同调性上反复。
作者对土地的倾诉分为四层:第一层,人民苦难——“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其中的关键词“暴风雨”和“悲愤的河流”告诉我们:鸟儿魂牵梦绕的土地,是布满伤痛的土地——日寇所到之处疯狂肆虐,草菅人命,留给这片土地的是破碎的山河。这两句曲作家用了两个平行句的结构进行描写。第二层,人民反抗“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一句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这方千疮百孔的土地养育了中华民族,也养育了一种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无止息”暗喻反抗精神的薪火相传。“吹刮”和“激怒”强调力量的强大,由悲土地之苦难转人赞土地的抗争。第三层,“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则是抗争前景的象征,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象征。作品所呈现给我们的是这两句的不间断的反复,而且后面一句的声区较前面一句高,曲作家的创作意图就不言而喻。第四层,“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诗人没有沉溺于“温柔恬静”的“黎明”之中,而是以生命起誓:在抗争中献出自己的生命,也要把“羽毛”交给土地。诗中一问一答:“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对土地的爱,已使诗人难以诉诸语言,只能凝成晶莹的泪水。情到深处,语言无意,惟有泪成行。音乐的伴奏织体已从前面的分解和弦变成了柱式形态,为了突出旋律和歌词,伴奏有让位之感;同时,歌词的内容也决定了这样的伴奏织体。
【页数】14
【作词】艾青
【作曲】陆在易
【分类】艺术歌曲
【调号】降G-A-降G
【类型】五线谱,钢琴伴奏谱,正谱
艾青(1910-1996),现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1928年人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1935年出狱,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我爱这土地》一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词作者艾青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随后,陆在易为该诗谱曲。
起始两句“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表明诗人对土地的热爱已到了不知道如何用人类语言进行表达的地步。于是,他只能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情感。在诗人看来,简单朴素的往往是最真诚热烈的。“撕哑的喉咙”本来是不能歌唱,但是为了表达对土地的热爱,即使是“嘶哑的喉咙”仍然要唱出这满腔的热情,这是“爱”的总纲,也是作品的主题。这句歌词在作品中出现四次,分别在不同调性上反复。
作者对土地的倾诉分为四层:第一层,人民苦难——“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其中的关键词“暴风雨”和“悲愤的河流”告诉我们:鸟儿魂牵梦绕的土地,是布满伤痛的土地——日寇所到之处疯狂肆虐,草菅人命,留给这片土地的是破碎的山河。这两句曲作家用了两个平行句的结构进行描写。第二层,人民反抗“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一句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这方千疮百孔的土地养育了中华民族,也养育了一种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无止息”暗喻反抗精神的薪火相传。“吹刮”和“激怒”强调力量的强大,由悲土地之苦难转人赞土地的抗争。第三层,“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则是抗争前景的象征,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象征。作品所呈现给我们的是这两句的不间断的反复,而且后面一句的声区较前面一句高,曲作家的创作意图就不言而喻。第四层,“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诗人没有沉溺于“温柔恬静”的“黎明”之中,而是以生命起誓:在抗争中献出自己的生命,也要把“羽毛”交给土地。诗中一问一答:“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对土地的爱,已使诗人难以诉诸语言,只能凝成晶莹的泪水。情到深处,语言无意,惟有泪成行。音乐的伴奏织体已从前面的分解和弦变成了柱式形态,为了突出旋律和歌词,伴奏有让位之感;同时,歌词的内容也决定了这样的伴奏织体。
中国作品下载排行
名称
趋势
下载量
热门排行